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郭勇健[1]
机构地区:[1]厦门大学中文系,厦门361005
出 处:《华夏文化论坛》2024年第3期135-145,共11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画的现象学诠释》(项目编号:19BF085)
摘 要: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国画空间问题的研究,尚未超越宗白华所确立的范式。为此必须启用更好的理论资源,即现象学。中国画的空间,最直观的特征就是非现实性,亦即“不务写实”的“因心造境”。不能将“透视法”概念用于中国画,哪怕是“散点透视”这个说法也是不妥的。传统西洋画是“静观式绘画”或“旁观型绘画”,中国画是“动观式绘画”或“参与型绘画”。中国画的空间是境界,而境界具有现象学的性质,它大致就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和梅洛-庞蒂的具身空间。“位置”是客观空间,“场所”是前客观空间;位置的主体是思维主体,场所的主体是肉身主体。作为意向性空间的势,体现为倾向性或延伸性,还体现为“以大观小”。“势”主要是意识现象学的概念,“远”主要是身体现象学的概念;“势”偏于知觉场,“远”偏于身体场。对山水画而言,俯瞰是“在山川之外”的远望;三远法则是“在山川之中”的远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