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书写:《归去来兮辞》及“和陶辞”与陶渊明诗学形象建构  

Writings of Later Generations:"Words of Return"and"Harmony Tao Ci"and Tao Yuanming's Poetic Image Construction

作  者:李可文 凌超 LI Kewen;LING Chao

机构地区:[1]南昌理工学院 [2]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中国

出  处:《文化学刊》2025年第2期225-231,共7页Culture Journal

摘  要:英国文学理论家安德鲁·本尼特(Andrew Bennett)基于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诗歌研究提出了“后世书写理论”,该理论的重要观点就是着重考察在后世接受过程中作品的经典化。后世的接受使得作品“永恒”,诗人也借此得到“不朽”。本尼特认为,作者在后世的文学地位受其作品在后世的接受程度影响。该观点与中国古代读书人希冀通过“立言”达到“不朽”的追求是相通的。后世“和陶辞”的大量创作可以看作是对于陶渊明的一种“后世书写”,是对其诗学形象的有意识的“再构建”。苏轼对于“和陶辞”的创作与流行有着重大影响,苏轼的这一举动深刻影响了陶渊明在后世诗学形象的构建。本文将重点研究苏轼如何通过“和陶辞”的创作来构建陶渊明在后世的诗学形象。

关 键 词:陶渊明 苏轼 后世书写 《归去来兮辞》 “和陶辞” 

分 类 号:J6[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