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南昌理工学院 [2]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中国
出 处:《文化学刊》2025年第2期225-231,共7页Culture Journal
摘 要:英国文学理论家安德鲁·本尼特(Andrew Bennett)基于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诗歌研究提出了“后世书写理论”,该理论的重要观点就是着重考察在后世接受过程中作品的经典化。后世的接受使得作品“永恒”,诗人也借此得到“不朽”。本尼特认为,作者在后世的文学地位受其作品在后世的接受程度影响。该观点与中国古代读书人希冀通过“立言”达到“不朽”的追求是相通的。后世“和陶辞”的大量创作可以看作是对于陶渊明的一种“后世书写”,是对其诗学形象的有意识的“再构建”。苏轼对于“和陶辞”的创作与流行有着重大影响,苏轼的这一举动深刻影响了陶渊明在后世诗学形象的构建。本文将重点研究苏轼如何通过“和陶辞”的创作来构建陶渊明在后世的诗学形象。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9.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