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媛媛[1] 杨博淳 YANG Yuanyuan;YANG Bochun
出 处:《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基于领域知识图谱技术的汉语语法学智库构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23AYY008)。
摘 要:“鬼”“精”“怪”“神”是汉语中常用的类词缀,其语法化过程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探究其语法化过程,为理解由其构成新词语的结构与特征提供了线索。从能产性来看,“鬼”的能产性最高,“怪”的能产性最低;从语义色彩来看,“X鬼”“X精”“X怪”通常表贬义,“X神”多表褒义;从音节的组合能力来看,“怪”“神”多与单音节成分组合,“鬼”多与双音节成分组合,“精”与单双音节组合的情况较为平均。通过对“鬼”“精”“怪”“神”泛化机制的对比研究,可知其语义内部的关系大致经历了相似的从“传说中的事物”义隐含到“具有某种特征(状态)的人”义逐渐泛化的过程。此过程展现了信息化的发展给汉语词汇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以及人们的思想由“鬼神崇拜”到“人文关怀”的转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