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哲学意涵与实践诉求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Culture

作  者:邹广文[1] 仝凌 Zou Guangwen;Tong Ling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世界哲学》2025年第2期17-27,共11页World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4&ZD20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人的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马克思在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赋予人的主体性以实践品格,从而丰富和提升了人的主体性的意涵。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的主体性本质上呈现于人的文化生命之中。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从认识维度、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上看,蕴含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包容性多重哲学意涵。文化主体性并非先验性的存在而是具有历史生成性。在近代中华文化主体性日渐迷失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承担起重塑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重任,明确了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根基、实践基础、精神动力和价值原则。

关 键 词:人的主体性 中华文化主体性 哲学意涵 历史建构 实践路径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