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民政府工业化道路的国营与民营之争——以中纺公司为例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State-owned and Privately-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Road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fter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A Case Study of China National Textile Corporation

作  者:刘大禹 胡哲 Liu Dayu;Hu Zhe

机构地区:[1]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民国档案》2025年第1期95-107,共13页Republican Archives

基  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荣氏家族与无锡民族工商业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20JZD037)成果之一。

摘  要: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改变了“重工业国营、轻工业民营”的既定政策,完成日伪在华纺织厂的接收,组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隶属经济部,实施国营。这种对轻工业的国营化政策,被视为与民争利并导致官僚资本膨胀,备受社会各界诟病。为应对民营呼声,国民政府宣称国营两年期限后转变为民营,实则不愿轻易放弃国营,并加强对经济之管控。就战后形势而论,国民政府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强化计划经济,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轻工业实施国营,也无可厚非,但要符合实际需求,切实立足解决民生问题。国民政府工业化道路的尝试,为1949年后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诸多殷鉴之处。

关 键 词:国民政府 中纺公司 轻工业 工业化道路 

分 类 号:F42[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