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明花[1,2] Liu Minghua
机构地区:[1]河西学院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2]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出 处:《民间文化论坛》2025年第2期96-102,共7页Folk Culture Forum
基 金: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河西走廊农村非遗保护与传承人才培养数字化平台建设与传播”(甘组通字[2024]4号);甘肃省教育厅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河西走廊民间文学类非遗的创新设计研究”(2025A-193);河西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非遗传承的新动力:基于新媒体平台下的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型研究”(KYQD2024001)。
摘 要:河西宝卷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展演场域由展演的空间、表演者、听众、文本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之间彼此影响,发生关联,共同推动着展演活动的进行。河西一带的宝卷展演活动通常在炕头上进行,这种展演行为使得表演者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更为紧密,加强了听众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促进了高黏合度听众群体的形成。随着时代发展,河西宝卷展演场域中的文化流动和传承现象有了新的发展,社交媒体开始影响河西宝卷展演。通过访谈、文献和比较分析得出,河西宝卷展演场域对社群建构、文化流动及传承有一定的影响,听众是文化流动和传播的重要角色,既是河西宝卷这一非遗的接受者,更是传播者。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