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与“地方性”——中国音乐批评话语建设及“延安经验”(上)  

作  者:高贺杰[1] 林楚欣 

机构地区:[1]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 [2]西安音乐学院

出  处:《音乐生活》2025年第2期8-12,共5页Music Life

基  金: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学西部项目“民族性与地方性:新时代音乐评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3ED2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文艺作者一般地都不单只是作为一个纯文艺作者而出现,同时还积极地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成员而活动着进步着。(艾思奇,1938年,延安)我以为今天要创造“中国化”必须以发展“地方性”作为主要的内容,各地方民间音乐的丰富的宝藏正待我们去发掘,去汲取,同时根据各地方方言的特征而创造富有地方色彩的歌曲。

关 键 词:话语建设 地方民间音乐 地方性 民族性 艾思奇 地方色彩 中国化 

分 类 号:G63[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