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胡德庆 Hu Deqing
机构地区:[1]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中国青年研究》2025年第4期24-33,共10页China Youth Stud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兴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与政治倾向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新兴青年群体的社会整合”(项目编号:21@ZH02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科学揭示与强化青年大学生志愿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于当下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交换理论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一切志愿行动都可视为一种现实性社会交换关系。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化访谈发现,青年大学生主要是基于一种“利他性互惠”逻辑参与当下乡村振兴实践。即,现有“社会规则”制造出青年大学生对志愿参与乡村振兴的理性认同,“过往刺激”牵引着青年大学生志愿参与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成功体验”生发出青年大学生志愿参与乡村振兴的内源动力,“价值满足”强化着青年大学生志愿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此同时,周边“小环境”产生的认同剥夺、具体实践给予的低效反馈、“报酬获得”的非连续性,以及志愿活动及其“报酬”的同质化等,也在相互作用中制造出一种“非对等”落差,对青年大学生志愿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形成制约。面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遵循社会交换理论的逻辑理路,应从健全社会支持规则体系、强化乡村振兴实践吸引力、采用“递进式循环激励”、找准“学生发展-乡村振兴”连接点创新志愿活动、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素养等方面,对青年大学生志愿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进行合理强化。
关 键 词:青年大学生 乡村振兴 志愿行动 社会交换 行动逻辑
分 类 号:G64[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29.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