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
出 处:《中医研究》2025年第3期5-8,共4页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earch
基 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3年中医药古籍挖掘和保护条件提升项目(GJY-KJS-2023-043)。
摘 要:腹部动悸是临床常见腹证,历代医家虽对其多有论述,但内容零散,尚不成体系。总结历代医著中关于腹部动悸的论述,发现五脏“脏气不治”是腹部动悸的主要病机。“脏气不治”最早见于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释为五脏真气虚。腹部动悸病因包括“五邪中人”和“正经自病”;病机以五脏“脏气不治”为本,水邪泛滥为标;治疗应根据动悸部位及五脏兼证分别论治,或疏肝活血以利水,或温补心阳以镇水,或温胃健脾以化水,或温肺祛风以散水,或补肾化气以蒸水。汇总历代医著中与腹部动悸相关的五脏兼证,帮助临床判断腹部动悸的五脏病位;整理历代治疗腹部动悸的方剂,以五脏分类,为辨治腹部动悸提供方药参考。
分 类 号:R256[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