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与“笑”——中华弥勒形象的文化构建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法恩 孙金琛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 [2]浙江佛学院(总部) [3]宁波雪窦山弥勒研究院 [4]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出  处:《佛学研究》2024年第2期66-78,共13页Buddhist Studies

摘  要:弥勒信仰的本土化呈现为“经文-造像-化身”的文化实践过程,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印证,成为我国早期弥勒信仰的发展模式。从经文与造像中的弥勒形象关系来看,造像更多的带有地方文化、政治的因素,并随着时代的演进反映出社会对经文的阐释是有选择性的。化身形象作为经文、造像的补充,根据不同地区的传记、传说形成了地域性的信仰特征。首先,依据“化身”事迹对弥勒的大慈精神进行解读带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并推动了佛经义理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其次,“化身”的符号化过程促进了弥勒形象的变易,从“笑”这一文化符号入手,可以总结“弥勒”从传统佛造像到民间形象的理论化建构过程。最终,中华弥勒形象的文化构建展现了“人间佛教”的世间关怀意义。

关 键 词: 弥勒 佛教文化 民间信仰 

分 类 号:B948[哲学宗教—宗教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