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丹宇[1]
机构地区:[1]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 处:《现代中文学刊》2024年第6期132-137,共6页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基 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西境内关于长城的文学叙事研究”(2022YJ124);山西省教育厅教改创新项目“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20220977)阶段性成果
摘 要:雁门关作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从未游历过雁门关的金庸先生在其《天龙八部》中却浓墨状写雁门关,并且作为其建构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时的重要环节,显然,其笔下的雁门关已转化为一种文学地理空间。作者通过立体性创构小说的地理空间层次,将其思想情感与审美思维投射于雁门关叙事中;小说故事情节的起始点和终了点都放在雁门关,形成圆形叙事结构,情节上首尾呼应,空间上终始相接,凸显了小说的地理空间叙事特征;真实的历史人物王昭君越过雁门关和亲罢战,金庸虚构的人物形象萧峰在雁门关下舍生取义,形成互文效应,这一承载和平大同理念的原型空间正是作者创作理想的形象表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