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慕华[1] Zhang Muhua
出 处:《学术研究》2025年第3期162-169,共8页Academic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佛教传播与敦煌文学文体研究”(22BZW06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前佛教杂记文体研究”(19YJA75105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敦煌遗书中的赞叹文本广泛地应用于佛教戒律修行仪式、唱导斋会和功德法会等世俗佛事活动,其性质属于宗教礼仪实用文体。其中,除了独立咏唱的偈颂、歌赞外,还包含大量组合型赞叹文本,它们以结构性功能文体形式生成仪文并参与佛教仪式展演。从文体生成角度看,佛教赞叹文本的生成路径来自“依经略出”和“因仪制文”。佛教传播方式不仅决定了佛教赞叹文本的文体面貌,还深刻影响了其发展趋势。在佛教僧团内部传播系统中,赞叹文本展现出鲜明的宗教仪文特点,而在佛教面向世俗的外部传播领域,赞叹文本则呈现出浓厚的世俗化与本土化色彩。敦煌佛教赞叹文本的文体学考察,揭示了文体与仪式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宗教礼仪文体特殊的生成机制,还原了文本在文化传播实践中生动而又复杂的文体演进历程,凸显了文化传播对于文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88.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