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宋剑华[1] SONG Jianhua
出 处:《武陵学刊》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Journal of Wuling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百年文艺大众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3AZW002)。
摘 要:延安文艺是一种通过规范、整合苏区文艺、民间文艺、精英文艺所形成的大众化、民族化和革命化三位一体的,且以工农大众为创作主体与受众主体的文化现象。延安文艺的自我建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过程,它不仅涉及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涉及知识分子对于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对于统一延安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推动他们的世界观改造,促使他们重新去理解文艺与革命、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大众的辩证关系,重新认识自己在中国现代革命中的历史地位,都起到了统括全局的决定性作用。《讲话》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切入点,深刻阐释了革命文艺的立场问题、对象问题、态度问题和标准问题,并要求文艺工作者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进而使他们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讲话》以“普及”为延安文艺指明了一条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又通过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和积极参与,使延安文艺在审美观赏性方面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经过规范与整合,延安文艺不仅完成了基础建构,更是开创了一种“革命”与“审美”的双赢局面。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