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禅喻诗”理论前缘问题辨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刚祥云 

机构地区:[1]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出  处:《华中学术》2024年第2期42-50,共9页Central China Humanities

基  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五代书画美学中的范畴与命题研究”(AHSKQ2022D15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以禅喻诗”理论的提出、深化及其经典化,是前期多支流汇聚、交互、映发的必然结果。在历史中,它至少存在着四股力量前后助推作用:一,自中唐以降“禅艺双修”现象盛行以来,禅僧的士大夫化,士大夫的禅化,禅门内部扩大化的偈诗与禅理诗创作刺激;二,以皎然、贯休、齐己为代表的唐五代僧人诗论家的理论推动;三,禅门之外,唐宋文人“禅理诗”的持续创作与宋人“不谈禅无以言诗”观的直接催化;四,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融贯“识”“妙悟”“第一义”重新对“以禅喻诗”理论进行有效提纯与系统总结,之后得到了历代诸多诗论家(尤其明清诗论家)的批评、继承、阐释与推扬,最终使其走向经典化之路。足见,这一条理论线极为复杂,实有一个缓慢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生出许多新的间性问题。唐代可谓是萌芽期,五代是理论阐发期(尤其重视齐己贡献),宋代是深度创作与理论提纯期,宋以后是不断被阐释、论争和经典化时期。这一反思既可补证对“以禅喻诗”理论之理解的某些偏失,又可拓宽对唐宋之际禅艺互动关系的新认识。

关 键 词:偈诗 禅理诗 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 

分 类 号:I207.2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