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刚祥云
出 处:《华中学术》2024年第2期42-50,共9页Central China Humanities
基 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五代书画美学中的范畴与命题研究”(AHSKQ2022D15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以禅喻诗”理论的提出、深化及其经典化,是前期多支流汇聚、交互、映发的必然结果。在历史中,它至少存在着四股力量前后助推作用:一,自中唐以降“禅艺双修”现象盛行以来,禅僧的士大夫化,士大夫的禅化,禅门内部扩大化的偈诗与禅理诗创作刺激;二,以皎然、贯休、齐己为代表的唐五代僧人诗论家的理论推动;三,禅门之外,唐宋文人“禅理诗”的持续创作与宋人“不谈禅无以言诗”观的直接催化;四,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融贯“识”“妙悟”“第一义”重新对“以禅喻诗”理论进行有效提纯与系统总结,之后得到了历代诸多诗论家(尤其明清诗论家)的批评、继承、阐释与推扬,最终使其走向经典化之路。足见,这一条理论线极为复杂,实有一个缓慢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生出许多新的间性问题。唐代可谓是萌芽期,五代是理论阐发期(尤其重视齐己贡献),宋代是深度创作与理论提纯期,宋以后是不断被阐释、论争和经典化时期。这一反思既可补证对“以禅喻诗”理论之理解的某些偏失,又可拓宽对唐宋之际禅艺互动关系的新认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