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 处:《青年记者》2025年第2期105-112,共8页Youth Journalist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形象全球传播与认同研究”(批准号:21&ZD31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油管平台涉华舆论中短视频意见领袖的角色与效能研究”(编号:2024JX038)专项资金资助成果。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基于华北敌占区的特殊环境,各根据地通过通俗化的报纸传阅、地方化的剧团具象演绎、大众化的敌后武工队奔走呼号等形式,逐渐形成了繁复且细致的“细腻动员”模式,来满足思想政策的宣传落地和动员群众奋起抗战的需要。从“细腻动员”视角分析其与文化、民众、地域的内在关系,总结抗日战争时期基层细腻动员的历史经验,发现“细腻动员”与文化、民众、地域因素始终紧密勾连,中国共产党通过这些宣传形式不断地进行组织化、解构化、情绪化和互动性宣传动员,在敌占区逐渐形成了以“通俗化、大众化、地方化”为原则的细致入微的宣传动员模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