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子豪 LI Zihao
机构地区:[1]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出 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40-50,共11页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摘 要:西方音乐接受是20世纪以来音乐界的一个核心议题。通过梳理20世纪上半叶西方音乐接受话语的历史叙事,能够总结出由历史必然性到现实特殊性的话语转向与范式变迁。面对历史必然性与现实特殊性的纠葛,音乐学人常常坚持“非此即彼”思路,将其中一方奉为准则而排斥另一方。新中国成立后,李凌提出的“又中又西论”构建了一条在必然性与特殊性两种立场之间游移、斡旋的“亦此亦彼”接受路径。他一方面用历史必然性克服现实特殊性对西方音乐的拒斥,另一方面用现实特殊性克服历史必然性造成的全盘西化倾向,超越二者的“非此即彼”关系。“又中又西论”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音乐实践,在原初性与可解性、接纳与排斥、传统与现代等貌似难以调和的二元对立中取得平衡,同时促使我们不再拘泥于本质主义或相对主义的单一视域,而在视域融合的进程中全面体认“接受”这一话语的复杂含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