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冯道杰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海派经济学》2024年第4期229-230,共2页Journal of Economics of Shanghai School
摘 要:人工智能作为蓬勃发展的颠覆性前沿科技,实现了机器技术的跃迁发展,推动人类生产力水平进入新的质态,为人类自由解放提供了技术条件、物质准备;同时,又给人机关系、人际关系、人类精神文化、人类自身安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带来了“新异化”。以马克思的机器观审视人工智能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之困与向善发展之道,更好地驱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价值。机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革命性变化的起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文献中有专门的篇章进行研究,形成了马克思的机器观。机器应用突破了人类的生理极限,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元、更便捷、更舒适的选择,为人类文明进步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正如工人与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一样,机器成为劳动者“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机器“解放”了劳动力却又成为工人的“新主人”,创造了新岗位却又“排挤工人”,财富的集中与贫困的积累同步伴生,创造了巨大财富却又引发更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
分 类 号:F49[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TP18[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