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方言中几种特殊儿化格式的语义差异及成因探讨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巧兰 

机构地区:[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出  处:《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4年第2期41-49,共9页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晋冀鲁豫交界处方言过渡带功能性变音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1BYY07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在河北方言中,“儿”附于名词、量词和形容词后,可以形成“N儿”“NN儿”、“X儿”“XX儿”“X儿X儿”和“AA儿”“AB儿”“ABB儿”“AB儿B儿”三组语义有细微差别的格式。另外“儿”还可附于形容词短语后形成“[指示代词+A]儿”“[多+A]儿”“没+[多+A]儿”“[数量短语+A]儿”“没+[数量短语+A]儿”“[不+A]儿”六种固定格式。这些儿化格式中,有的儿化“表小称爱”的语义功能表现得很突出,有的儿化“表小称爱”功能不明显,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原有的小称意义的磨损;另一种是儿化格式从形成就没有小称意义,之所以跻身于儿化中,是由于儿化构式的强势类推作用造成的。

关 键 词:河北方言 特殊儿化格式 语义差异 成因 

分 类 号:H172.1[语言文字—汉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