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春鹏 李一昕 ZHANG Chunpeng;LI Yixin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2]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出 处:《湖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158-164,共7页Social Sciences in Hunan
摘 要:近代以来,陕甘宁地区受制于脆弱的自然环境而经济落后。1935年党中央及红军进驻当地后也面临物资供应紧张的难题。1939年2月,毛泽东发出生产运动的号召,尝试利用和改善自然环境来发展经济,不过各地更倚重国民党的经济援助而忽视对生产运动的领导。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摩擦日益加剧,国民党加紧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同时自然灾害又极为频繁,导致边区的经济危机日益严重,这也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环境不仅是影响大生产运动开展的重要因素,更形塑了大生产运动的具体举措。党中央及边区政府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地垦荒、发展副业、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利,呈现出自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正因如此,大生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区的经济压力,改善了自然环境,提高了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更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从大生产运动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坚持和与时俱进的探索。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