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出 处:《宁夏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40-45,共6页NingXia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资本论》研究史”(项目编号:20AKS002)。
摘 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收入分配问题作出重要部署,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部署,需要我们从学理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收入的现象层面出发提出了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的“三位一体公式”,认为利润、地租、工资构成收入来源,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收入水平,资源禀赋差异造成收入差异,这构建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收入观。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这一收入观被多国效仿。在其影响下,全球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等问题愈发明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出发较为深刻地分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收入观的本质,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收入问题极为重要的理论资源。马克思指出收入来源背后存在不同的社会形式,收入主体之间存在特定社会关系,不同行业及其主体的社会形式与社会关系不同产生收入差距。这一研究对于我们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收入观,进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并推动共同富裕的中国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 键 词:《资本论》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收入观 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