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城址形态呈圆形的成因猜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梦珊 

机构地区:[1]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出  处:《炎黄地理》2025年第3期28-30,共3页Yanhuang Geography

摘  要:史前城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聚居形态演进过程中的重大突破,其不仅体现了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化,更反映了早期人类在空间规划与防御体系构建方面的智慧结晶。从考古学视角来看,这些城址的出现突破了原始聚落的简单聚居模式,为后续城市文明的孕育奠定了基础。伴随城址出现的城垣,以及外围护城河、沟壕,都属于大型防御系统工程。自公元前3000年始,中国史前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包括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期、屈家岭文化初期以及良渚文化早期等文化遗存中,已有零星土筑城址出现。到龙山文化时期,随着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日益频繁,早期城址进一步发展。这批早期城址的平面形状基本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文章拟结合现有资料探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关 键 词:史前城址 圆形城址 社会组织结构 空间规划 

分 类 号:K878[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