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
出 处:《电子政务》2025年第3期76-88,共13页E-Government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超大城市转型社区合作共治的生成机制研究”(项目号:23AZZ006)。
摘 要:在自媒体环境中,社会舆情的情绪突发性、视角差异性、诉求复杂性特征,导致公共部门面临着回应速度迟缓、回应内容缺项、回应功能式微的“回应风险”。为探究公共部门舆情回应的风险触发路径及有效干预对策,基于2020-2024年42起典型“警情通报”案例开展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研究发现:①公共部门快速澄清“高热传言”并及时通报处置进展有助于提升舆情回应成效;②回应事发原因是有效疏导情绪的前提;③奥情回应既要涵盖特定事件的成因,还要体现对同类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对此,构建公共部门应对“回应风险”的“两态三层六要素模型”,区分“危态”和“常态”,提出如下治理建议:①要素层面,注重引导“奥情视角”,在“危态”应提升舆情引导的速度与“时效”,在“常态”则重视舆情高危风险要素处置;②流程层面,注重疏导“典情情绪”,在“危态”应提升“事发原因”内容回应的权威性并嵌入“情感议题”,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回应效果,在“常态”则加快完善常见预案效能,持续提升舆情回应的专业规范水平和传播水平;③系统层面,注重兼顾“舆情利益”,在“危态”的回应需涵盖个案释疑与同类事件防范措施,在“常态”则着力凝聚舆情“风险共担”的社会共识,持续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