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兴华[1]
机构地区:[1]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5
出 处:《中药材》2024年第7期1840-1846,共7页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摘 要:海螵蛸入药历史悠久,通过对海螵蛸在历代医药著作中的名称、基原动物、采收炮制方法、药性与功能主治、作用机制等内容进行考证。结果表明,海螵蛸在明代以前,主要以“乌贼鱼骨”作为正名,最晚在宋代就有了海螵蛸这一名称。《本草纲目》是最早将海螵蛸作为正名记载的本草著作,此后医药著作多以海螵蛸为正名,延续至今。海螵蛸的基原动物在古代并没有明确限制为取自哪种乌贼,无针乌贼和金乌贼作为药材来源是现代药典的规定,在实际应用时或可不必仅仅限制在这两种乌贼的内壳。海螵蛸的炮制手段历代本草记载了很多,包括净制、卤制、醋制、炒制、水飞等多种,现代应用以净制为主。药性方面,在长时间的医疗实践中,中国古代医家形成了海螵蛸“咸,温,归肝、肾经”的主流看法,与中国药典记载“咸、涩,温。归脾、肾经”存在一定差异,猜测是对海螵蛸功能主治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导致。有关海螵蛸的功能主治和作用机制认识,同样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仍有许多领域尚待开拓。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