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塑到自塑——中国非遗译名规范革新的历史视域与知识路径  

From External Shaping to Self-Shaping: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Knowledge Pathway of Standardizing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润泽 Liu Runze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出  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面向中国特色话语构建的译学术语系统研究”(20YJC740036);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江苏世界级非遗多模态双语术语库构建研究”(23YYC008)阶段性成果。

摘  要:非遗译介具有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意义。中国非遗的当代译介正历经着从他塑到自塑的范式转型。伴随着这一历史交接与视角转换,中国非遗译名的规范化实践应作何适应性调整,值得思考。非遗术语浓缩了非遗知识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双重特质,而非遗译名则具有深度表达本土非遗知识、跨语构建非遗话语的功用潜势。中西文明接触史上由他者选择与使用的非遗译名往往偏重表达表层非遗知识。很大程度上,我国当前的非遗译名实践并未完全摆脱他塑译名规范的影响。中国非遗跨文化传播应遵循知识本位的译名规范革新路径,在知识向度上形成自知、自觉与自塑的合力,以回应本土非遗知识跨语深度表达的新需求。

关 键 词:非遗译名 规范革新 他塑 自塑 知识路径 

分 类 号:H159[语言文字—汉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