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丁建华[1] Ding Jian-hua
机构地区:[1]浙江工商大学东亚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8
出 处:《五台山研究》2025年第1期3-8,共6页Mt Wutai Research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观学中国化研究”(20CZJ005)。
摘 要:通过溯源佛教的历史,立足于佛教的理论,既梳理“佛商”的历史脉络,又探究“佛商”应当具有的特质与内涵,以此回应当代社会对于“佛商”的疑问,提供反思“佛商”现象的思路。“佛商”并非仅仅指信仰佛教的商人,而是指受佛教思想影响、体现中国佛教文化精神的商人,更是一种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主商业文化模式,还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自佛教产生之始,商人便作为社会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与佛教产生联系。纵观历史,不论是印度,还是中国,佛教与商人之间都存在着相互需求的依存关系,佛教需要商人的物质支持,商人则向佛教索取精神上的支撑。佛教虽然倡导舍弃物质财富、追求“无我”的精神境界,但并非完全抛弃对现实人生的关照;逐利的商人虽然具有强烈的入世性,也同样具有思考人生的超越性需求,佛商正是以融摄佛教的超越性与商人的现实性为特质。“商人”的核心内涵是“牟利”,“佛商”的核心内涵便是基于佛教“无我”精神表现出来的“无私”与“牟利”的调和,从追求个体利益扩展至社会、国家利益。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