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希翀
机构地区:[1]湖北大学文学院
出 处:《长江文艺评论》2025年第1期109-115,共7页Changjiang Literature and Art Review
摘 要:一、音乐书写中“不可靠叙述”的特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学概念,“不可靠叙述”出现于十四、十五世纪,在维多利亚文学向现代主义转型阶段已广泛存在。有关“不可靠叙述”的许多优秀成果凸显于英美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如詹姆斯·费伦、丹尼尔·施瓦茨和安斯加·纽宁对石黑一雄《长日将尽》的研究以及沈安妮对《莫失莫忘》的研究,纽宁对纳博科夫《洛丽塔》的研究,申丹之于威廉·戈尔丁《继承者》的研究等。这些研究都为建构“不可靠叙述”的现代批评话语体系做出了相应贡献。纽宁在《建构整合性的认知方法与修辞方法》中呼吁学者们关注不同媒介中的不可靠叙述。尚必武也认为“考察不同文类、不同时期、不同媒介中不可靠叙述,是当下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1]。该倡议也可在张小曼、郑鸿升等学者关于中国“不可靠叙述”的研究里听到回音。促使中外学者达成共识的契机有两点,一方面,后经典叙事学展现出复数意义。其表征之一就是“超越经典叙事学的文学叙事,走向文学之外的叙事媒介,即叙事媒介上的复数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