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沈文静 刘英[1,2] 裴为豪 范凯旋 刘战龙 刘少敏 Shen Wenjing
机构地区:[1]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2]安徽省高潜水位矿区水土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实验室,安徽淮南232001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25年第6期15-23,共9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编号:XCZX202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52204181);安徽理工大学校级项目(编号:xjzd2020-04)。
摘 要: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传统方法合成的原始生物炭由于自身一些不足,限制了其在土壤肥力提升领域的应用。为了优化其理化性质,需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改性。但因土壤系统地球化学循环的复杂性和改性生物炭的多样性,当前关于改性生物炭施加对耕地土壤物化生性质影响的研究结论相对分散。本文从生物炭改性内涵、分类及对耕地土壤性质的潜在影响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改性生物炭在提高土壤孔隙度和持水能力、改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调节土壤pH值、增加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调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影响土壤微生物相对丰度、活性和群落结构、提升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的作用机制,最后对改性生物炭耕地土壤质量提升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