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晖[1] Liu Hui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 处:《世界宗教文化》2025年第2期9-18,F0004,共11页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摘 要:1951年,潘诺夫斯基出版其晚期图像学著作《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提出阿奎那经院哲学的“习性”是哥特式建筑图像的生成原则。1967年,布尔迪厄在其翻译的《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附圣德尼的叙热院长)》法文版后记中,肯定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认识论,并在其社会学研究过程中对经院“习性”进行社会批判,去除其唯智主义倾向,将“习性”改造为其社会学基本概念——生存条件内化了的大多无意识的行动、认识、评价模式,作为理解和解释叙热的建筑革新、宗教事业、政治活动的原则,在《马奈:象征革命》中以“习性”的技艺进一步完善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但绘画图像无法涵盖建筑图像。雷希特在《信仰与观看:哥特式大教堂艺术》中,补充哥特式建筑营造的经济物质条件,把以建筑为载体的图像和圣体圣事纳入图像学分析,通过“建筑图像学”实现对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重建。因此哥特式建筑的“图像学”是层累渐进的构建产物。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