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1999年的自己》:年代剧的叙事创新、文化记忆与产业逻辑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帆 

机构地区:[1]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

出  处:《剧影月报》2025年第2期23-24,共2页Drama and Film Journal

摘  要:电视剧《致1999年的自己》以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工人新村为时空背景,借助年代符号与创新叙事,重构千禧年代社会转型期的文化记忆。本文深入剖析该剧集,从集体记忆、代际叙事、青春叙事及剧集营销四个维度,多方位探讨年代剧在艺术表达与产业逻辑间的平衡路径。其一,凭借工人新村、国企下岗潮等符号激活集体记忆,通过真实历史事件与虚构叙事的融合,引发跨时空情感共振;其二,以三代母女的代际纠葛为线索,揭示权力规训与伦理困境,呼应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展现冲突与和解的复杂光谱;其三,采用“双重时间性”策略,将历史大事件与青春成长主题相结合,从液态现代性视角解构传统青春叙事,强化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其四,剖析剧集营销策略的得失,指出流量逻辑与年代剧受众的错位困境。该剧通过严谨的时代考证与多维人物塑造,成功将怀旧符号转化为文化记忆容器,但其市场表现也反映出年代剧需在艺术真实与商业诉求间寻求平衡的产业命题。本研究为年代剧突破“符号堆砌”的窠臼,实现历史经验与当代议题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参照与实践启示。

关 键 词:文化记忆 青春叙事 年代剧 代际叙事 产业逻辑 

分 类 号:J905[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