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璇
机构地区:[1]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出 处:《社会科学家》2025年第1期48-54,共7页Social Scientist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法兰克福学派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前提及其限度研究”(20BKS161)。
摘 要:卢卡奇对物化的批判可以被解读为一场关于文化的危机与重建的叙事。他认为,随着人类的教养过程被普遍化的商品交换形式深刻打断,我们需要在这个被工具理性建构的现实世界和虚无主义思潮盛行的市民社会中重新唤起人的文化想象,在一种非物化的文化实践中实现人的具体性和总体性的内在统一。从早期关于文学形式变迁的讨论、对拜物教的批判,到晚年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卢卡奇旨在证明物化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文化问题,超越物化就是实现人的文化可能性。尽管卢卡奇从理论到实践、从人类的共同存在和每一个人的具体实现的辩证关系出发,为人的文化存在何以可能作出了详实的论证,具有一定伦理意义。但是,这种文化主义的理解不仅掩盖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关于真正人类关系分析的革命性意义,也注定了其理论的乌托邦性。因此,重新审视卢卡奇哲学思想核心的物化理论,既是一种理论澄明的需要,也为我们理解人的真正解放何以可能提供镜鉴。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