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永东[1]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
出 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5年第4期225-244,共20页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基 金: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半殖民与解殖民的中国现代文学”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黄祸论”是西方帝国殖民扩张的副产品,体现了殖民者的焦虑。西方帝国通过虚构“黄祸论”,来强化欧洲共同体意识,扩大在远东的殖民权势。辜鸿铭、孙中山、鲁迅、沈雁冰等人从不同维度对“黄祸论”进行了回应与拆解。“黄祸论”是殖民话语的触发装置,中外作家借此对中西关系的未来趋向进行了推演想象。杰克·伦敦等西方作家因忌惮“中国优势”,在想象中对中国实行了种族灭绝计划。近代中国作家在《新纪元》《电世界》等作品中将“黄祸”话语转换为对“白祸”的反制,在反向殖民的自卫性抵抗叙事中,中西权势逆转。欧战之后,“黄祸论”为时代潮流所抛弃,具有种族主义色彩的《黄人之血》在1930年代屡遭批判,象征着“黄祸”书写的末路。将中外“黄祸”言说纳入近代世界殖民历史和文学中考察,可以丰富对殖民主义和半殖民地文学的理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