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冠华[1] 杨更亮[1] 田益玲[2] 陈义[3]
机构地区:[1]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保定071002 [2]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保定071001 [3]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科学中心,北京100080
出 处:《中国科学(B辑)》2003年第3期219-225,共7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B)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0075005);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00077;202096)
摘 要:研究了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或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准固定相的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中的双峰及其形成原因。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组分可以出现2个峰。实验表明,某一组分相应双峰的相对峰面积取决于该组分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反应时间与温度以及样品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当样品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时,双峰中一个峰的相对峰面积增加,而另一个减小;温度可以加速反应的过程。这意味着被分析物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慢过程,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一种稳定的物质,并导致双峰的形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与间羟基苯甲酸反应产物的红外与核磁共振光谱证实了这一点。
关 键 词: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 双峰 形成原因 表面活性剂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固定相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