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孙忠实[1] 邓军[2] 王建平[2] 姜延国 王庆飞[2] 韦延光 杨晓东[1]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 [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3]山东威海黄金研究所,威海264205
出 处:《中国科学(D辑)》2003年第8期723-733,共11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272051;40172036);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编号:0103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1999043206);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编号:9501107)共同资助
摘 要: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过渡时期变质杂岩构造演变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过程是地球科学核心问题之一。针对吉林古陆边缘变质杂岩成因归属方面的争议,以吉林板石沟地区为例,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过渡时限内(2600~2000Ma),从早到晚、从古陆中心到边缘,初步查明古板块动力体制发生一系列变化,即古板块板底垫托、水平推移、俯冲、板内伸展和拆离构造;对应控制地壳运动方式共有5种:古陆垂直运动、古陆水平运动、古陆拉张与接触带剪切、古陆边缘隆-滑运动、层间滑动;最终产物分别形成5种构造岩:构造片麻岩、片麻杂岩、片麻杂岩-糜棱岩、糜棱岩、片糜岩,构成变质杂岩主体;古应力分别为:<20,20.40,21.72,28.80,30.8~69.8MPa;变形变质温度由角闪岩相-低绿片岩相,总体变形特征构成一套完整的地壳运动、动力系统,该系统标志着反变质杂岩的形成和地壳演化在垂直→挤压→拉张过程中进行,并反映出由深至浅、由韧性到脆性的连续转换,多种动力体制间的转换不仅形成各种构造岩,而且也使造岩矿物和成矿元素得以沟通、交换或富集。这些方面成果有助于该区构造事件的筛分和大陆动力学演化等深入性的研究。
关 键 词:吉林 古陆边缘 新太古-古元古代过渡时期 变质杂岩 构造演变史 古应力 动力体制
分 类 号:P534.2[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9.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