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建明[1] 张宏福[1] 孙景贵[2] 叶杰[1]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2]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
出 处:《中国科学(D辑)》2003年第10期921-930,共10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 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编号:KZCX1-0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19990432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873022)共同资助
摘 要:系统研究了鲁西早白垩世碳酸岩、方城玄武岩、胶东白垩世煌斑岩、蒙阴古生代金伯利岩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组成特征.古生代金伯利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集中,δ^(13)C和δ^(18)O分别在-4.8‰~7.6‰和+9.9‰~+13.2‰之间,属正常情况,而白垩纪3 类岩浆岩的碳氧同位素则变化较大,并暗示当时的地幔源区可能局部受到过含有机碳的地壳物质的混染.白垩纪 3类岩浆岩的锶钕同位素一致显示了EMII型富集地幔的源区特征,暗示了再循环地壳物质对地幔源区的改造.碳-氧和锶-钕同位素特征的系统对比显示,华北东部克拉通下岩石圈地幔在早古生代、早白垩世、第三纪时期的特征互不相同,表明该陆下岩石圈地幔自古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两次改造过程.目前的资料暗示,第1次改造过程可能主要发生在三叠纪-侏罗纪,带有缓慢渐变的特征,第2次改造过程主要发生在白垩纪,显示为快速突变.种种迹象表明,华北东部早白垩世(尤其是120~130 Ma)可能是华北东部中生代动力学体制转折的关键时段.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