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田友萍[1] 张捷[2] 宋林华[3] 包浩生[2]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2]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出 处:《中国科学(D辑)》2004年第1期75-88,共14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 金:中国石林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1999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0271017;40071017)
摘 要:对云南石林碳酸盐岩表面的气生藻类及其生物溶蚀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室研究.通过运用光学显微镜(实体显微镜、生物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100多个藻类标本和岩石标本进行逐步观察、鉴定和统计,重点分析了石林表面的藻类和藻类群落与石林溶蚀形态的关系和成因机制.研究认为,气生蓝藻有着积极的生物溶蚀作用,能够影响喀斯特溶蚀形态的形成,这种影响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影响是指藻类对喀斯特形态形成的主动控制(藻生物控形作用),主要反映在微形态(<10-3m)及小形态(10-3-10-1m)上,分为藻个体控形作用和藻群落控形作用,前者主要控制微形态,后者主要控制微形态和较小的小形态;间接的影响是指藻类对喀斯特形态形成的促进作用,它贯穿于所有喀斯特形态形成的过程中.藻类的生物溶蚀作用加速了整个石林喀斯特地貌的风化过程.
关 键 词:气生藻类 云南 石林景观 生物溶蚀 喀斯特形态 形成
分 类 号:P901[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3.14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