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CZW029)

作品数:7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刘永丽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岳论丛》更多>>
相关主题:现代文学怪异恐怖都市体验张爱玲小说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作为符号与隐喻的汽车——现代文学中的汽车书写被引量:1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12-18,共7页刘永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项目号:08CZW029)
在文学中,汽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作为符号与隐喻而存在,形成了一种汽车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汽车所代表的现代文明对自然的损害,及对传统手工文明、手工职业的冲击。其二,即是汽车所代表的社会等级与殖民罪恶;其三...
关键词:符号 隐喻 汽车 现代文学 
以革命的名义——茅盾早期小说中革命话语的置换与书写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66-71,95,共7页刘永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CZW029)
茅盾早期小说中的革命涵义有些嗳昧不明,在他笔下,革命往往变成了个人为寻求某种生活方式所借助的话语姿态,导致了革命话语多重语义的置换现象。具体来讲,茅盾早期小说中的革命,是一种通向现代性之光明未来的途径,是激情生活之置换,激...
关键词:茅盾小说 革命书写 话语置换 想象 激情 
晚清小说《市声》中的科技理念被引量:1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57-62,共6页刘永丽 
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前期成果(项目编号:08CZW029)
本文重在分析晚清小说《市声》中的科技理念。《市声》指出了实业救国的发展理念,而实业救国的关键是科技的发展。由此,《市声》指出,要改变中国传统的重农抑末的价值观,改变只注重"道"统知识而不注重技术知识的教育体制,改变贬抑技术...
关键词:晚清 《市声》 科技理念 救国 
恐怖及怪异——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都市体验被引量:2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47-51,共5页刘永丽 
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项目编号:08CZW029)的研究成果
恐怖与怪异,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基本的现代都市体验。这种体验源于经受"现代"侵袭的殖民地都市偏离常规的日常生活;是传统家园失落后的茫然失措情绪;是都市物化社会所导致的人情的荒凉而产生的恐怖。这些体验,反映出中国人面对外国殖民势...
关键词:恐怖 怪异 现代 都市体验 张爱玲小说 
郭沫若对殖民地上海的体验与书写被引量:1
《东岳论丛》2011年第10期87-90,共4页刘永丽 
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前期成果;项目号为08CZW029
郭沫若体验到的殖民地上海是一个恐怖的上海;同时也是囚徒的上海、冷漠的上海,罪恶的上海。郭沫若是怀着爱国及民族主义意识来体验上海的。上海在郭沫若的心中,是殖民势力的代表,是民族耻辱的象征,是黑暗之城。
关键词:郭沫若 上海体验 上海书写 
儒家伦理与现代文学中的反城市话语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08-112,共5页刘永丽 
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前期成果;项目号为08CZW029
反城市话语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存在的一个基本主题。本文重在分析反城市话语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关系:其一,现代文学中的反城市话语起因于儒家的重义轻利观念;其二和儒家的消费观念有密切关联;其三是基于儒家传统对都市繁华场中的声色及色情...
关键词:儒家伦理 反城市话语 关联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反城市话语被引量:1
《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162-166,共5页刘永丽 
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项目号:08CZW029)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反城市"话语。这种反城市话语与传统儒家的反城市话语有承袭的关系;也和西方现代性视野中的反文明、反科技话语有密切关联;还归因于政治话语中的反殖民主义思想及民粹主义思潮。
关键词:20世纪 中国文学 反城市话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