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FX121)

作品数:17被引量:117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朱谦王超锋楚晨胡亚球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淮海工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探索》更多>>
相关主题: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源环境信息保护权利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质量缺陷及其行政治理被引量:5
《江淮论坛》2020年第3期106-113,共8页朱谦 吴闻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污染源监管的信息失灵及其治理研究”(12BFX121)。
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不仅是环保部门环评审批的决策基础,而且是环保部门对建设项目实施事中、事后监管的依据。我国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缺陷问题,表现为环境现状调查不深入细致、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不够突出、参数选取不够...
关键词: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质量缺陷 行政治理 
逻辑与进路:环评审批中如何引入基于环境公益的公众参与被引量: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12期112-120,共9页楚晨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污染源监管的信息失灵及其治理研究”(批准号:12BFX121)
从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发展进程来看,环评审批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常常表现为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程序,需要遵循行政法的程序性规定。根据《行政许可法》,是否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听证参与人的判断标准,以及围绕不同主体间利益冲突为中心的...
关键词:环评审批 公众参与 环境公益 公众环境保护权利 环保部门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突出公众对环境公益之维护被引量:19
《江淮论坛》2019年第2期107-114,共8页朱谦 楚晨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污染源监管的信息失灵及其治理研究"(12BFX12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权利基础是公众环境保护权利。该项权利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已经正式确立,其行使之目的是维护环境公共利益。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中,虽然也落实了公众环境保护权利的法律规范,但基于环境公共...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环境保护权利 环境公共利益 公众参与 
跨行政区域不良环境影响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探究——以《环评法》第23条第3款的有效实施为目的被引量:5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82-88,共7页王超锋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污染源环境监管的信息失灵及其治理研究"(12BFX121);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度重点项目:"区域环境治理法律机制研究"(JSFZFZ14D06)
为了保障跨行政区域不良环境影响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有效实施,需要从路径、主体、范围3个方面细化跨行政区域不良环境影响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内容。首先,将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作为跨行政区域不良环境影响建设...
关键词:跨行政区域 环评审批 路径 主体 范围 
固体废物跨省转移监管制度的完善探究被引量:2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21-29,123,124,共11页王超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污染源环境监管的信息失灵及其治理研究”(12BFX12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区域大气污染执法的机制建构”(2018SJA1696)
为了消除固体废物跨省转移的乱象,保障固体废物跨省转移监管制度的有效实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固体废物跨省转移监管制度及其实施机制进行完善。首先,需加大固体废物非法跨省转移的法律责任,以提高固体废物跨省转移的违法成本;其次...
关键词:固体废物 跨省转移 法律责任 执法合作 公众参与 
跨区域大气污染执法:概念、特征及功能被引量:2
《学术探索》2018年第3期79-86,共8页王超锋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FX121);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度重点课题(JSFZFZ14D06)
跨区域大气污染执法是大气污染执法主体跨越行政区域的限制而从事大气污染执法活动的一种新型执法方式,其目的是要超越行政区划对大气污染执法的阻隔,并促进区域大气污染执法的协同以及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目标的实现。同传统的大气污...
关键词:跨区域大气污染执法 概念 特征 功能 
我国区域环境执法的模式探究被引量:14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90-103,共14页王超锋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污染源环境监管的信息失灵及其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2BFX121);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度重点课题《区域环境治理法律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SFZFZ14D06)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借助政府的执法实践以及学者的理论探索,我国业已形成整合、督政、合作三种区域环境执法模式。在上述三种执法模式中,整合模式和督政模式的实施成本较高且难以有效消除行政区划对环境执法的阻隔;相较而言,合作模式的实施成本较小且有利...
关键词:区域环境执法 模式 评析 完善 
我国区域环境立法机制的构建探究被引量:5
《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76-82,共7页王超锋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污染源环境监管的信息失灵及其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2BFX121);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度重点课题"区域环境治理法律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SFZFZ14D06)
我国区域环境立法机制包含本体构造、保障措施和法律依据三个层面的内容,对其构建也应从以上三个层面依次展开。首先,界定区域环境立法的主体、客体和程序,以充实区域环境立法机制的本体构造;其次,建立健全区域环境立法的信息交流、沟...
关键词:区域环境立法 本体构造 保障措施 法律依据 
从封闭到公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公开的制度演变
《法治研究》2015年第4期14-24,共11页朱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污染源环境监管的信息失灵及其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2BFX121);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公众参与环评行为的自在生成与制度回应--以个案分析为中心"(项目编号:09SFB2055)的阶段性成果
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确立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但是,由于立法内容的不确定性,加上原国家环保总局的行政执法解释,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信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主动公开境地。在中央政府强力推动和...
关键词:环境信息 环境信息公开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完善的思考与建议被引量:22
《环境保护》2015年第10期27-31,共5页朱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污染源环境监管的信息失灵及其治理研究>(12BFX121);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公众参与环评行为的自在生成与制度回应--以个案分析为中心>(09SFB2055)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在适用范围、主体界定、信息公开等方面还存在立法缺陷。在今后的立法完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适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建设项目范围进行扩大,并辅之以分类管理;在公众参与主体的界定方面,明确有关机关、...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参与范围 参与主体 信息公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