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S006)

作品数:8被引量:2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志民刘爱敏李华潘俊杰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古代文明辑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船山学刊》《求索》更多>>
相关主题:历史地位文明发展文化重心齐鲁文化盐业考古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管子》四篇哲学思想对《淮南子》的影响被引量:3
《船山学刊》2015年第3期83-89,共7页刘爱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齐鲁文化与周秦文明重心的演变"(08BZS006)
《淮南子》深受《管子》四篇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宇宙论上,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精气说;在心气论上,继承了《管子》的"以心受道"理论;在政治论上,继承了《管子》的心体君位说;在修养论上,继承了《管子》的心形双修理论。《管子》四篇理...
关键词:《管子》四篇 哲学思想 《淮南子》 影响 
战国时期“邹鲁之风”的形成与演变被引量:1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21-32,共12页王志民 
作者主持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齐鲁文化与周秦文明重心的演变"(08BZS006)的阶段性成果
邹、鲁是两个文化渊源不同的东方古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尊孔、崇儒、读经、传经为主要特征的"邹鲁之风"形成发展过程中,邹、鲁经历了二元一体的文化演变,成为一支以"邹鲁之风"为时代文化内涵的区域文化。"邹鲁之风"肇端孔子,始于鲁;...
关键词:邹鲁之风 儒学 文化传播 
郑玄诗学的宗孟倾向
《求索》2013年第7期125-127,共3页李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齐鲁文化与周秦文明重心演变研究>(08BZS006);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周秦两汉〈孟子〉学研究>(11DWXJ04)
汉代后期,治《诗》者甚众,最终却以郑玄《毛诗传笺》盛行于世,齐、鲁、韩三家诗式微,毛诗独尊而告终。作为奠定毛诗独尊地位的关键性人物郑玄,其诗学主张、治诗方法、诗学著作等各个方面,均体现出了明显的承袭孟子诗学的痕迹。前贤对此...
关键词:郑玄 孟子 诗学 
从盐业考古新发现看《管子·轻重》篇被引量:6
《古代文明辑刊》2013年第1期7-25,共19页燕生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重大课题“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考古研究(项目批准号:07JJD780120)”;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齐鲁文化与周秦文明重心的演变(项目批准号:08BZS006)”阶段成果之一
引言《管子·轻重》诸篇非管子自撰,几无争论。但其形成年代为战国(晚期)还是西汉时期(含王莽),学界争议较大[1]。至于《轻重》诸篇内包含盐政的财政经济思想,有学者认为汉代经济制度的反映,有学者归为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派的思想,或仅...
关键词:思想 量器 经济 考古 内容 管子 学者 西汉 
从文化重心到人文圣地——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历史地位的演变被引量:10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5-12,共8页王志民 
作者主持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齐鲁文化与周秦文明重心的演变"(08BZS006)的阶段性成果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
关键词:齐鲁文化 文化重心 人文圣地 
汉代《诗》学渊源新论——孟子与汉代《诗》学渊源的地域性考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83-92,共10页李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齐鲁文化与周秦文明重心的演变"(08BZS006)的阶段性成果
汉代《诗》学渊源问题是聚讼千载的公案,素来学界多将之归于荀子,而于孟子的传《诗》之功却鲜有置喙。但是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从文化地理角度对影响先秦两汉时期《诗》学发展的地域文化因素详加梳理却会发现:先秦时期至汉代初年,孟子的...
关键词:《诗》 孟子 渊源 齐鲁 楚地 
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被引量:1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62-66,共5页刘爱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齐鲁文化与周秦文明重心的演变>(项目号:08BZS006)阶段性成果
从西周的"学在官府"到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再到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中国学术经历了一个从一元到多元再到一元的过程,演变轨迹为:学在官府——礼崩乐坏,学术下移——儒、墨私学产生——百家争鸣——六家抗衡——儒、道并争——独尊儒...
关键词:中国学术 先秦子学 汉初经学 
阴阳五行合流新探被引量:2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15-18,共4页潘俊杰 
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8BZS006)
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是与观察自然以及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在商、周的后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成为有哲学抽象含义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阴阳、五行的合流是以《周易》的"两仪"、"八卦"和中国古老的"气"论为载体、为媒介的,其...
关键词:阴阳 五行 产生 发展 合流 影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