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W047)

作品数:7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张鸿声郝瑞芳刘宏志井延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河南工程学院郑州大学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城市城市文学公共性日常性维新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海派文学的法国文化渊源被引量: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181-186,共6页张鸿声 郝瑞芳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城市题材文学研究"(07BZW047)阶段性成果
有关海派与西方的关系研究,多集中在对海派有直接影响的日本,但日本的影响一般局限于文学理论方面,在海派文学中并未构成"日本形象"。而法国形象则是海派文学中一个显明的存在,巴黎是上海城市叙述的直接摹本。本文力图厘清海派文学的法...
关键词:海派文学 法国文化 法租界 
现代性的追求——1949-1976年间城市文学叙事伦理的考察被引量:1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205-207,共3页刘宏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ZW047)
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便展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一次不同于西方既有发展方式的现代性探索。这种探索在文学中,特别是城市文学中也有表现:对于既往现代性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寻找,对城市和既往现代性种种价值观的既批判又使用...
关键词:现代性伦理 城市 市场体系 专家体系 
“十七年”与“文革”时期文学中上海的城市空间叙述被引量:2
《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173-180,共8页张鸿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城市题材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十七年"与"文革"时期的城市文学,强调突出国家意义上的"公共性"和工业化意义,以表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现代性诉求。在上海文学的城市空间表现有三种情况:一是将旧上海高大建筑泛化为"现代化"普遍意义;二是以"工人新村"建筑代替里弄式...
关键词:“文革”时期 “十七年” 城市空间 城市文学 旧上海 政治经济 社会主义 普遍意义 
日常性和趣味性的承续与超验意义的消解——解析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被引量:1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72-74,共3页井延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BZW047)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延续了晚清及19世纪40年代以来市民文学中的日常性叙事传统,叙事存在着趣味化的倾向,使作者的创作动因也就是作品所要表达的"工农结合"这一超验命题被颠覆和消解。文艺界组织的对这部作品的批判则是工农兵文学...
关键词:《我们夫妇之间》 日常性 趣味性 超验意义 霸权 
传统城市性的延续与现代性的建立——老舍话剧中的“新北京”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110-114,共5页张鸿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城市题材文学研究"(项目批准号07BZW047)阶段成果
老舍话剧作品对于"新北京"的表现,依然遵循着其对北京一贯的表现策略,即从传统社区的空间、人际组织、人物职业、语言出发,从而与同一时期的城市文学有较大不同。但同时,这种创作策略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于要表现社会主义新的城市政治...
关键词:现代性 城市性 社区 公共性 空间 
城市的公共性想象与日常性的消失——以“十七年”上海题材文学为例被引量:1
《学术月刊》2009年第6期116-123,共8页张鸿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城市题材文学研究"(批准号:07BZW047)阶段性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城市呈现出单一的国家工业化功能,这使中国社会的公共性带有强烈的国家意义,原有口岸城市的私性生活形态逐渐终止。由于社会主义的公共性被突出强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日常性常常被理解为私性生活内容与口岸城...
关键词:公共性 日常性 私性“十七年”文学 上海题材 
晚清文学中的上海叙述被引量:5
《学术论坛》2009年第1期123-127,共5页张鸿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城市题材文学研究”(07BZW047)阶段成果
文学中的上海叙述始于晚清,多写洋场和欢场。其表现"维新"(洋场)和"腐败"(欢场)两大主题,包含了对于上海城市最初的基本知识,即发达、进步的现代性与道德上的堕落。特别是前一个主题的反复出现,开创了百年来文学中的上海国家叙事与现代...
关键词:晚清 上海 维新 现代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