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

作品数:90被引量:206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叶思敏杨立青甘璧华朱世瑞张国勇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主题:音高音乐节奏音乐创作和声更多>>
发文期刊:《歌剧》《人民音乐》《中国音乐》《音乐创作》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材料的布局方式探究梅西安《钢琴前奏曲》
《音乐生活》2025年第2期51-55,共5页蔡晴 
本文所探讨的《钢琴前奏曲》(以下简称《前奏曲》)由法国作曲家梅西安于1929年创作,次年出版,是其第二部正式出版的音乐作品。该作品为梅西安在巴黎音乐学院的同学亨利特·罗热而作,由八首独立乐章组成,每个乐章均有标题。这部作品在巴...
关键词:巴黎音乐学院 梅西安 法国作曲家 《前奏曲》 音乐创作 自然题材 音乐作品 方式探究 
百年初心
《音乐创作》2024年第6期39-44,共6页刘修敏(词) 李卢幸雨(曲) 
林华合唱作品的意象塑造与技术表达
《音乐创作》2024年第6期101-108,共8页叶思敏 
上海音乐学院2024年度校级科研课题(编号2024XJYB15)的研究成果。
听众聆听音乐时的感受,是从作曲家所设计的意象中获得的,而意象的构建、表述和扩展,都需要作曲技术的支持才能得以完善。本文探寻林华先生在创作合唱的过程中,作品的意象如何通过技术为手段得到完整塑造,技术如何通过意象为目标得以不...
关键词:林华 合唱作品 意象塑造 技术表达 
汪立三钢琴音乐的技法特征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84-94,共11页叶思敏 
汪立三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强烈个性的钢琴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核心音调、乐思纵横延展方式、多调性叠置和赋格技术,将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华民族审美追求有机融合,使其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用...
关键词:汪立三 钢琴音乐 核心音调 乐思纵横延展 赋格技术 民族音乐思维 
民族乐器与交响乐队的非协奏曲组合:《打家业》与《风越苍茫》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142-155,共14页王瑞奇 
2022年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支持。
进入21世纪以来,将一件(组)民乐与交响乐队相结合的创作模式形成新趋势,其在发掘与转化中国音乐文化特性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结构力和表现力。贾国平和周湘林两位作曲家通过各自的作品,展现出了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并以不同方式回应了民乐...
关键词:《打家业》 《风越苍茫》 非协奏曲 音响空间 音色拓展 
论欣德米特中提琴协奏曲《天鹅转子》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结构发展及其配器特点
《黄河之声》2024年第20期70-73,共4页向知仪 
《天鹅转子》是欣德米特于1935年完成的一首中提琴协奏曲,该作品共有三个乐章。本文以这首作品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从曲式及配器的角度,通过对比传统的曲式结构和配器手法,探讨欣德米特对于上述两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欣德米特 曲式 结构 奏鸣曲式 配器 
从圭多唱名法形成与发展探其之于视唱练耳的教学意义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143-151,共9页曲艺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实践中,唱名法是用于唱、念、听、记音乐时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以圭多唱名法的形成与发展为脉络,试图对圭多唱名法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理论及理论革新加以阐述,发掘这一体系在音乐实践影响下不断成长、适应,时至今日...
关键词:圭多唱名法 六音列 视唱练耳 
传承 发扬 探索——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学科近年来发展回顾与总结
《人民音乐》2024年第9期86-90,共5页胡宝帅 
2023年上海院校本科重点教改项(沪教委【2022】45号):“教创演研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2023年7月24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上海音乐学院申报的《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完成人:徐孟东、钱仁平、周湘林等)获评“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①这是教育部首次设...
关键词: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 获奖项目 上海音乐学院 研究生 高等教育 作曲技术理论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钢琴作品《对位练习之三》的音高组织研究
《音乐教育与创作》2024年第8期75-80,共6页和乐为 
意大利作曲家达拉皮科拉的《对位练习之三》是他钢琴组曲《安娜莉贝拉的音乐札记》中的一首小曲。该曲在音高组织方面具有特征,对其深入研究或可服务于十二音序列音乐创作实践。本文从十二音序列的结构、纵向和音的结构、序列的运用方...
关键词:达拉皮科拉 十二音序列 音高组织 《对位练习之三》 
物理音响、生理音响、文化音响——时空转换中音乐音响观念的相对性研究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151-172,共22页姜之国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的音高组织技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1BD065;2024年度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项目“中西音乐多声音响观念的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
基于数学的物理音响不同于个体听觉听到的生理音响,更不同于一定文化背景下社会人群基于审美心理所感知的文化音响。音乐感知是听众对客观音响的主观反映,是特定时空中的社会文化行为,故其审美标准不可能一成不变,尤其不能机械套用西方...
关键词:物理音响 生理音响 文化音响 音乐音响观念 相对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