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

作品数:1976被引量:2597H指数:2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张启江郭忠叶方兴杨朝霞郑丽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作者=张启江x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中国传统社会“德法之辩”命题价值体系的建构及模式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85-92,共8页张启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伦理与法理互通的传统路径和现代建构--以中国传统社会‘德法之辩’命题为研究对象"(13YJC720048)
源于道德与法律二者关系的"德法之辩"命题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中,尤其是命题"本天立人"价值目标的建构模式,使我们不仅可以知悉法律制度体系价值目标的建构进程,而且可以领略到法律所具有的强大约束力的形成过程,以及...
关键词:传统社会 道德 法律 价值 
尚德与务法:秦汉时期“德法之辩”命题的基本特质及其启示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38-43,共6页张启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伦理与法理互通的传统路径和现代建构--以中国传统社会‘德法之辩’命题为研究对象"(13YJC720048)
"德法之辩"命题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透过这一文化现象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社会曾经在国家治理模式、法律制度体系构建方式以及法律意识培育途径等问题上所做出的选择与坚守。尤其是在该命题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关键词:传统社会 道德 法律 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德法之辩”的初始阶段及其价值主题
《时代法学》2015年第3期28-35,共8页张启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伦理与法理互通的传统路径和现代建构--以中国传统社会‘德法之辩’命题为研究对象"(13YJC720048)的研究成果
"德法之辩"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透过它我们可以知晓中国传统社会曾经在国家治理模式、法律制度体系构建方式、法律意识培育途径以及政权合法性建构逻辑等问题上所作出的选择与坚守。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方围绕着它...
关键词:传统社会 道德 法律 文化 
经验与智慧:德法之辩的价值生态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45-50,共6页张启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伦理与法理互通的传统路径和现代建构--以中国传统社会"‘德法之辩’命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13YJC720048)
德法之辩,是人类借助于法律与道德来营造良好社会秩序的主观性努力。因此,它必然与我们客观的生存环境以及主观的意识存在关联。所以,德法之辩命题的内在规定性及其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克服生存困境,表征生存经验,演绎生活智慧,凸显"人之...
关键词:道德 法律 生存经验 生活智慧 
顺从与认同:“德法之辩”的社会心理诠释被引量:4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5期75-80,共6页张启江 李培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伦理与法理互通的传统路径和现代建构--以中国传统社会‘德法之辩’命题为研究对象"(13YJC720048);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础课’教学的应然性视角:主线.关系.意识"(12B04);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成果
"德法之辩"是人类在借助于法律与道德构建良好社会秩序过程中所衍生的争辩。以集体无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心理对争辩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尤其值得关注,因为此种隐性力量的存在不仅表征着一个民族早期的生存经验与生活智慧,更为重要的是,它影...
关键词:道德 法律 集体无意识 社会心理 
德法之辩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101-105,共5页张启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11JDSZK031);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础课’教学的应然性视角:主线.关系.意识"(12B04)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与法律之间在"形而下的制度之维与形而上的价值之维"中的此消彼长、共生与分离,只不过是人类为了生存创造良好社会秩序,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而这一努力必然在政治结构、文化逻辑上得以体现。因此,德法之辩的结构与意...
关键词:道德 法律 文化 生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