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语言

作品数:451被引量:21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何力平邵大箴李冰郑淼汪少烽更多>>
相关机构: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清华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当代美术家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以情塑形——吕学晶访谈
《当代美术家》2019年第5期14-15,共2页吕学晶 
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提名的雕塑作品《亮丽的风景线》,以跨时空的方式呈现了一组环卫工人群像。作者吕学晶在进行反映社会现实的主题性创作的同时,延续着自己对雕塑语言的探索。
关键词:木雕 主题性创作 雕塑语言 
以生活为题——王比访谈
《当代美术家》2019年第5期16-17,共2页王比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雕塑获奖提名作品《好消息》呈现了具有重庆特色的生活化场景。作品中的人物姿态自然、随意,都在阅读自己手机收到的好消息。作者王比将这一生活化的场景以艺术的手法进行加工、创作,使作品充满熟悉感和生活化...
关键词:雕塑语言 时代特质 地域特征 
流淌的文字
《当代美术家》2019年第2期66-67,共2页陈琪 
文字是语意丰富、含混多变的。文字在陈琪的作品中以动态的形式出现,艺术家将文字作为媒介、雕塑语言和材料。文字和作品二者互相交叠,产生新的、不断延展的内涵。同时,文字在作品中流淌,成为连接观者和作品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交互 文字 雕塑语言和材料 
向新而生:英国雕塑的光荣传统
《当代美术家》2018年第2期44-47,共4页诺曼·罗森塔尔 
作者通过梳理英国19世纪末以来的雕塑艺术历史,总结了近代英国雕塑的主要流派与特点,以及“雕塑”概念的演变与扩展,同时引出英国当代雕塑的艺术特征。作者认为,当身体处在其他空间时,可以通过情感感受雕塑作品;学习艺术史时,又...
关键词:英国雕塑 亨利·摩尔 雕塑语言 
实与虚
《当代美术家》2013年第2期75-75,共1页岳艳娜 
空间是人存在的基本维度,从物理的空间到精神的空间,艺术的表现一直都离不开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当代社会研究与艺术创作也存在一种空间转向的趋势,空间问题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探索领域。形体与空间,即实与虚(正与负),洞是由实...
关键词:实与虚 人文景观 空间转向 当代艺术创作 基本维度 艺术运用 雕塑语言 作用及意义 
《收租院》评论管见
《当代美术家》2000年第2期28-29,共2页王林 
关于雕塑《收租院》的评论可以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从1965年到1977年,主体看法是把收租院看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成就,看成雕塑向工农兵学习、为人民服务的艺术成就,是政治方向正确的革命文艺。在这段讨论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个别...
关键词:雕塑创作 革命文艺 王朝闻 雕塑语言 创作成就 收租院 大众化问题 艺术成就 
雕塑语言与企业精神 兼评五粮液企业形象雕塑《参天大树》、《节节高》
《当代美术家》1999年第1期13-13,共1页牟群 
纪念性雕塑的审美特质,在于以独到的形式语言展示事件意义和原典精神。从而唤起民众情绪、激发道义责任,凝聚集体意志。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渐成为企业内在的要求。纪念性雕塑亦自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 道义责任 集体意志 纪念性雕塑 形式语言 五粮液 雕塑语言 
中西雕塑艺术合璧的成功尝试
《当代美术家》1998年第S01期61-61,共1页孙闯 
大型泥塑群雕《收租院》自六十年代问世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中国大地可谓家喻户晓。六十年代中期,旋赴阿尔巴尼亚、越南等国展出,七十年代初“卡塞尔文献展”中心亦发出了展览邀请(后因故未能成行),八十年代再赴加拿大...
关键词:雕塑艺术 雕塑语言 轰动效应 八十年代 泥塑 冲击力 阿尔巴尼亚 卡塞尔文献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