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

作品数:621被引量:1129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马晓北陈烨文张思超王兆军李刘坤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河南中医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叶天士、吴鞠通对苓桂术甘汤方证的发挥被引量:8
《河南中医》2020年第1期36-38,共3页周峰峰 龚飒 陈逸云 商斌仪 卓蕴慧 
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项目(19401934100)。
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思想分为三点:补脾固阳以治水泛;甘淡利水以消阴;宁心安神而定悸。苓桂术甘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元气匮乏,阴盛阳衰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证。叶天士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提出"...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 叶天士 吴鞠通 “外饮治脾 内饮治肾” “鼓运转旋脾胃”法 苓姜术桂汤 
吴鞠通“治未病”思想在银翘散中的应用被引量:8
《河南中医》2019年第2期271-274,共4页郭振环 侯丽 陈世龙 徐勤磊 丁勇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基金项目(YK1704)
银翘散主治上焦温病初起但热而不恶寒之证,从卫气营血辨证的角度来讲,病在卫分,此时用银翘散疏风解表,使邪从上焦肺卫而出,防止温邪传变入里。通过对银翘散的加减方、变方的分析,若病邪已经入里,而表邪未解,一方面要辨明邪之所在,在气...
关键词:银翘散 “治未病” 吴鞠通 
从药物质地、四气五味研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温病用药规律被引量:5
《河南中医》2017年第9期1541-1545,共5页张华锴 郭选贤 刘正元 
财政部2010年度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编号:财社[2010]91-0700)
采用方剂计量指标体系对《温病条辨·上焦篇》方剂中药物进行量化统计,分析药物味数、药物频数、药物四气五味频次和频率、药物部位质地。《温病条辨·上焦篇》共58条条文,46首方剂,涉及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
关键词:上焦 四气五味 质地 用药规律 《温病条辨》 吴鞠通 
《温病条辨》伏暑浅析被引量:3
《河南中医》2012年第10期1269-1270,共2页石固地 魏文迪 张铁峰 
吴鞠通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论述了伏暑的表现和诊治方法,从而使伏暑的治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对相关条文的浅析,能够真正的掌握方法,明其意而变其通,切不可刻板对待,盲目套用。学习温病条辨中伏暑的条文必须与实践相结...
关键词:伏暑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吴鞠通 
从“五承气汤”析吴鞠通攻下理论被引量:8
《河南中医》2011年第7期729-730,共2页徐建瑞 白振军 李安祥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立有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五方,用以治疗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吴氏临床运用攻下法时,但见腑实之证,就可根据脏腑之不同、正气之虚实、津液之亏损、缓急之轻重灵活施治。
关键词:新加黄龙汤 宣白承气汤 导赤承气汤 牛黄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 攻下 《温病条辨》 吴鞠通 
浅析《温病条辨》三焦证治及用药特点被引量:3
《河南中医》2011年第3期229-230,共2页王国义 
在《温病条辨》中,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证治体系,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大法。上焦温病治以辛凉宣透,甘寒生津;中焦温病治以甘寒泄热生津,通下存阴扶正;下焦温病治以育阴填精,重镇潜阳。
关键词:吴鞠通 《温病条辨》 三焦证治 
《温病条辨》治湿注重清、化、利被引量:2
《河南中医》2010年第11期1061-1062,共2页宋健 郑旭锐 
《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融为一炉,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吴鞠通紧扣湿邪病机,遵循《内经》药物性味配伍理论,按照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规律,强调治湿应注意清、化、利,并按照上、中、下...
关键词:《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 宣气化湿法 燥湿泄热法 分利湿热法 调达肝木法 吴鞠通 
吴鞠通《温病条辨》运用透邪法特点浅析被引量:7
《河南中医》2010年第3期239-240,共2页石磊 石云 
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了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运用透邪法的特点:①透邪非只解表;②透邪尤重宣肺;③透邪善用轻剂;④透邪亦喜汗解;⑤透邪不避辛温;⑥透邪处处存阴。
关键词:《温病条辨》 吴鞠通 透邪法 辛凉透表 透表清暑 润燥透表 芳香透邪 化湿透热 透热转气 透泄斑疹 开透心包 补气透邪 滋阴透邪 扶阳透邪 宣肺透邪 
养阴法的形成与发展概论被引量:2
《河南中医》2009年第12期1155-1156,共2页郑贵良 
养阴法的理论依据源于《内经》,《伤寒杂病论》为养阴法的临床运用奠定了基础。元·朱丹溪重视护养阴精,明·张景岳进一步完善养阴理论,提出了命门真阴论。温病学说在清代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吴鞠通,为养阴学说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关键词:养阴法 《内经》 《伤寒杂病论》 朱丹溪 张景岳 吴鞠通 温病学说 
论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被引量:12
《河南中医》2008年第11期21-23,共3页周语平 韩维斌 
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所以对卫...
关键词: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叶天士 吴鞠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