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过剩人口

作品数:213被引量:162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徐长玉宁光杰丛松日孙刚张立伟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主义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人工智能运用方式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读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年第6期21-22,共2页朱统 
生产力不断发展最为根源的影响即降低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对由此产生的富裕出的那部分时间的运用方式决定了生产关系能否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力维度来看,人工智能的运用最终将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从生产关系维度来...
关键词:人工智能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过剩人口 
“产业后备军”的生命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8期100-101,共2页王庆丰 苗翠翠 
“产业后备军”一词最早见于《资本论》第1卷:按照是否直接参与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衡量标准,马克思将直接参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工人称为“现役劳动军”,而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外的人称为“产业后备军”,又称为“相对过剩人口”。...
关键词:相对过剩人口 现代资本主义 现役劳动军 产业后备军 衡量标准 管控 治理手段 规训 
简述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与资本积累的关系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2期7-9,共3页顾相君 林娜 
资本积累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与科技进步联系最为全面的概念之一。资本积累与科技进步的互相影响,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到资本积聚与集中,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产业后备军的形成,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都含有着科技进步的影响;同时,资...
关键词:资本积累 科技进步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借鉴意义
《现代交际》2012年第8期101-101,共1页任聪颖 张淑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的特有规律是不能机械地照搬到社会主义社会中来的。但是资本主义某些特有的规律,如果抛弃掉它的资本主义性质和目的,恰当地运用到社会主义社会中,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 
我国现阶段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研究被引量:5
《商业研究》2011年第1期119-123,共5页徐长玉 
现阶段,我国只存在相对于生产资料而言的过剩人口,不存在相对于生活资料和自然环境而言的过剩人口。我国之所以存在相对过剩人口,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此外,劳动供给...
关键词:相对过剩人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劳动供给与需求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认识中国的高经济发展和高失业被引量:2
《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9期104-105,共2页王玉 颜丙振 
从"奥肯定律"和高失业率的矛盾出发,结合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社会现实,并进一步通过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理论根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现实发展中具...
关键词:奥肯定律 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结构性失业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被引量:5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7期6-8,共3页张义柱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就业问题的研究 就业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不同的趋势: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就业理论 资本主义积累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资本有机构成 生产资料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立场的若干问题——再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答叶祥松同志(之一)
《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9期24-27,共4页许兴亚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也就是最大多数人的立场以及全人类的立场,在我国现阶段也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其中并不存在所谓“逻辑上的矛盾”。“无产阶级”及其“赤贫”,首先是从资本和雇佣劳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基本立场 叶祥松 三个代表 无产阶级 相对过剩人口 中等阶级 
下岗与“零失业”
《湖南财政与会计》2000年第9期38-39,共2页张荣 
关键词:失业 客观规律 经济发展 职工下岗 排斥工人 相对过剩人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劳动者 生产规模 就业率下降 
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与中国就业体制被引量:5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3-6,共4页乔榛 
失业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中国的失业是伴随着改革由社会主义的充分就业转化而来的,因此,要弄清楚目前的失业问题,必须联系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和我国就业体制的变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的分析,进而研究我国社...
关键词:保障型就业 马克思主义 相对过剩人口 失业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 就业体制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中国就业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