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害者

作品数:186被引量:134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陶东风高维俭李登贵郝祥满张卫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政治法律—政治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终战”并未终结侵略痴心被引量:1
《历史评论》2022年第4期71-76,共6页宋成有 
在《终战诏书》颠倒是非的基调下,每年“终战纪念日”,日本政府均要求国民“缅怀战殁者,衷心为他们的牺牲默哀”,刻意回避侵略战争给邻国特别是中国造成的惨重民族灾难与巨大损失。黑白不辨的“终战史观”,放大了日本作为原子弹轰炸受...
关键词:加害者 战殁 侵略战争 民族灾难 历史认识问题 原子弹 日本政府 纪念日 
莫既当受害者又当加害者
《中国纪检监察》2019年第17期36-37,共2页李有全 
作为基层一线的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我们吃过不少苦,文山会海等时常困扰我们。同时,基层干部有时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制造者,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往往就在我们自己身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人民群众非常痛恨的...
关键词:官僚主义 受害者 形式主义 加害者 
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记者观察(上)》2019年第6期58-61,共4页王环环 
很多时候,'让他消失'是人们应对悲剧事件最核心的期许,很多时候也成了唯一诉求。人们并不关心悲剧发生的原因,更不会想到,一个人渣的产生,同整个社会可能的关联。《我们与恶的距离》试图从一场无差别杀人案(无差别杀人案就是没有特定对...
关键词:新闻台 李晓明 杀人案件 加害者 受害者 活下去 爆炸案 
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浅析《宪兵父亲的遗言》
《北方文学(中)》2018年第8期76-76,93,共2页刘少东 吕佳 
群体轻信且易受暗示,它会把脑中出现的毫无根据的想法当作现实并接受。在日本式的“战争观”里,日本仿佛得了集团性健忘症,忘却了作为战争加害国的事实,以“日本是唯一曾被核武器炸过的国家”为由强化其被害者意识。掩盖“负面历史”,...
关键词:战争加害者 战争被害者 群体心理 道德 
从此没人和你说话
《中国摄影》2018年第4期92-95,共4页何博 
这组作品的由来是恐怖主义频发国家的政治家、学者、艺术家以及民众之间围绕恐怖主义、移民、宗教和殖民地问题的论辩和争吵。2015年初,身在巴黎的我直接体验到了《查理周刊》总部遇袭事件后,巴黎市民的激烈反应以及不同民族之间微妙的...
关键词:查理 殖民地 一句话 加害者 如鲠在喉 拉贝 影响因素 脸部特征 摩尔斯 高尔顿 
公民参与公益诉讼的主体地位探究
《人民法治》2017年第5期72-75,共4页高璨 
长久以来,公民因其在承担举证责任和诉讼实力方面的弱势地位,不被看作是提起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很多情况下,公民为了维护与自身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共利益,行使管理社会事务的公民权利只能依附于社会组织和有关机关的作为。本文拟从...
关键词:直接利害关系 举证责任 检察机关 适格 行为模式 诉讼费用 加害者 原告人 民事公益诉讼 民诉法 
警惕朝核问题三大“恶性效应”
《世界知识》2016年第20期72-72,共1页王木克 
朝核危机爆发十几年来,朝鲜进行过核爆、各类弹道导弹、潜射导弹等试验,屡屡"违规","尺度"越来越大。这些举动在改变和侵蚀着朝核问题的性质和发展走向,而时间的积累也使一些恶性效应益发显现、集中爆发。"破罐子破摔"效应。9月9...
关键词:朝核危机 潜射导弹 核爆 问题解决 核不扩散 国际制裁 加害者 开发进程 区域经济 韩国媒体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黎明
《公民导刊》2016年第1期6-6,共1页
2015年12月21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再审反家暴法草案时认为,根据草案规定,应受害者的请求,人民法院可以对其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限制加害者跟踪、接触、骚扰受害者,必要时甚至可以强制加害者搬出受害者住宅。
关键词:全国人大常委会 市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 委员 受害者 安全保护 人民法院 加害者 
亲吻“敌人”的脸颊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5年第12期84-84,共1页孙建勇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米盖尔·卡纽克欧是智利军队的一名少校。1973年,陆军总司令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总统阿连德,卡纽克欧选择站在叛军一方,积极充当打手。那时,他带领手下四处搜捕政治对手,把他们...
关键词:阿尔贝托 皮诺切特 阿连德 军事政变 盖尔 赫拉 加害者 不知道 退休人员 莱特 
青少年人身伤害与保护:回顾与前瞻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135-138,共4页宋雁慧 徐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校园暴力的旁观者研究"(课题编号:11YJC880091)的研究成果
在被称为"容易被忽视"的受害者群体中,青少年占据了多数。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使得研究者们的视角逐渐发生了转变,从关注加害者转而关注受害者。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越轨理论认为,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是常态,越轨行为是病态...
关键词:青少年人身伤害 加害者 受害者 被害性 恶逆变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