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行为公定力

作品数:38被引量:164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代娟宋宁兮王天华柳砚涛沈岿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咸阳师范学院学报》《当代法学》《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消费导刊》更多>>
相关基金: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现象与理论:符号学视角下的行政行为公定力被引量:1
《东南法学》2020年第2期170-190,共21页马生安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行政行为效力理论之反思、批判与重构”(项目号:19FFXB007)
作为公定力理论研究对象的公定力,其产生、发展至今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基于国家公权力先验优越性推定的事实上的效力;基于宪法、行政诉讼法制度推定的法律效力;为行政程序法所明确规定或判例法所确定的法律效力。公定力概念表达...
关键词:公定力 形式效力 实质效力 行政行为 符号学方法 
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之学术梳理被引量:1
《行政法论丛》2018年第1期95-144,共50页黄学贤 张震 
上海市高原学科(上海政法学院)项目(SHZF201501)成果
行政行为公定力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美浓部达吉提出,但是在此之前,德国已经存在类似理论。德国行政法学之父奥托·迈耶在讲述行政行为时,认为'行政行为的蓝本是法院裁判','缺少合法性的行政行为是不能施行的行为'。
关键词:行政行为公定力 
我国专利无效判断上“双轨制构造”的弊端及其克服——以专利侵权诉讼中无效抗辩制度的继受为中心被引量:25
《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12期126-135,共10页张鹏 
专利无效判断上的"双轨制构造"在我国日益显现出侵权判断迟延与无效手续繁琐的弊端。司法实践以"保护范围不明确"、"侵权诉讼中的裁量性中止"以及"现有技术抗辩的扩大性适用"等手段试图对此予以缓解,却造成了上述三种途径在适用上的各...
关键词:无效抗辩 现有技术抗辩 双轨制 行政行为公定力 行政行为无效理论 
行政行为公定力初论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45-150,共6页陈义和 
本文初步探讨了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具体讨论了行政行为已经存在、行政行为的合法与违法、行政行为的有效和无效、行政行为的合法与效力的关系等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评判,寻求赋予行政行为合法性与效力的背后逻辑。
关键词:公定力 合法性 效力 
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界限之反思与重构被引量:1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66-72,共7页胡杰 
传统行政法理论关于行政行为公定力界限的争论绵延至今,绝对公定力理论推崇者和相对公定力理论推崇者都极力为自己理论的存在价值进行论证,但各自对其缺陷却不能自圆其说。在相对公定力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套相对完善的技术性规范,...
关键词:无效行政行为 公定力 相对公定力理论 抵抗权 
关于将公定力改为“推定力”的设想
《商情》2013年第23期141-141,84,共2页任雅雯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将公定力规则进行修改,使行政行为的效力在行政相对人提出异议后由推定有效变为推定无效,可以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
关键词:行政行为公定力 公定力规则缺陷 推定力 
行政行为公定力的反思被引量:1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110-112,共3页李功青 
行政行为公定力成为我国行政行为效力领域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公定力宣告行政行为具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人都必须服从,这可能符合传统的行政法理论强调行政效率。但是,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在我们强调效率的同时,更多的是追求公平价值...
关键词:行政行为的效力 公定力 有限公定力 
浅析行政行为公定力对个人权益的影响被引量:1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53-55,共3页王媚游 
行政行为公定力是行政行为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树立行政权威,保证行政目标的实现、提高行政效率以及确保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基于这样的效力,可能使得代表公共利益的行政机关如果侵犯行政相...
关键词:公定力 个人权益 行政行为 公共利益 
试论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反思与重构
《法制与经济(中旬)》2011年第8期157-159,161,共4页樊婧婧 
实践中,作为行政诉讼特有原则的"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给当事人权利的有效救济带来了重大的制度障碍。本文通过检讨该原则的理论基础,认为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与公定力理论没有必然联系;主张应当以权利的有效救济为诉讼制度的价值目标,重...
关键词:行政诉讼 不停止执行原则 行政行为公定力 权利救济 
浅谈行政行为公定力存在的理论依据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年第24期172-172,共1页牛海津 
一个行政行为成立后,完全可能在主体或内容、权限、形式、程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如果不论瑕疵的大小轻重而一概承认其具有公定力,势必会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损。本文主要对行政行为公定力存在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
关键词:行政行为 公定力 理论依据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