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回家

作品数:49被引量:117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相关作者:范红霞韩廉王金玲蒋永萍夏蓉更多>>
相关机构: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妇女研究论丛》《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邢台学院学报》《编辑之友》更多>>
相关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回家庭?到社会?:《解放日报》妇女劳动模范的形塑与延安时期的妇女生育话语
《新闻记者》2024年第7期57-71,共15页石尚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动员工作史研究”(22ZDA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930年代,在救国保民的呼声中,妇女“走出家庭”之论盛行一时,然而片面要求妇女脱离家庭、自谋生计的言说与广大劳动妇女的现实处境相割裂。中国共产党则从劳动妇女的阶级利益出发,鼓励其普遍参加生产,完成由家庭“生育力”到革命“生...
关键词:妇女回家 妇女模范 “贤妻良母”主义 生育 延安《解放日报》 
家国之间:20世纪30年代的“妇女回家”论争
《人文论丛》2023年第2期26-36,共11页万军杰 王文浩 
20世纪30年代的“妇女回家”论争,由1933年《时事新报》刊载林语堂在中西女塾的演讲文稿《婚嫁与女子职业》引发,直至全面抗战开始后才逐渐归于平息。论争主体及传播媒介构成复杂,可概分为三类:一是反对妇女“回家”,二为鼓吹妇女“回...
关键词:“妇女回家” 妇女解放 社会 家庭 
高校毕业生就业性别问题再审视——评《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性别图景和影响机理》被引量:1
《教育评论》2022年第7期F0003-F0004,共2页武毅英 
一直以来,高校毕业生是我国高端人力资源的代表,其就业流动状况是对教育成效的检验,也是对两性就业平等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审视。伴随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女生虽日益成为教育政策和大学殿堂的受益者,但也逐渐成为就业市...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 教育成效 高校毕业生 流动状况 弱势群体 就业 妇女回家 性别问题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回忆那些难忘的片断
《中国妇运》2019年第5期42-42,共1页于淑琴 
我是半路出家来妇联工作的,在流逝的岁月中,妇联工作和妇联人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和难忘的记忆。谨以此文回顾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妇联全面恢复工作过程中的一些片断,记录那些当年曾经走过的艰难而坚实的路程和那些为之奋斗的人们...
关键词:中央书记处 托幼工作领导小组 妇女回家 
对“妇女回家”就业政策的再思考
《商业故事》2019年第2期0096-0097,0099,共3页李欣颖 
通过对现代中国历史上“妇女回家”政策的四次争议进行回顾,并对“妇女回家”政策进行剖析,该政策违反了公共政策的社会公正、最终受益人是个体、保障弱者以及连续性原则,是不可取的。最后,就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妇女回家 公共政策 原则 建议 
抗日救亡时期顽强而有力的妇女刊物——《妇女生活》被引量:2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40-46,共7页刘人锋 
在抗日救亡时期,沈兹九创办的《妇女生活》自始至终历经磨难。一方面几度更改发行公司,另一方面,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使其几经迁徙。但是,《妇女生活》不但顽强生存、发展,而且充分发挥了将妇女运动与抗日救亡紧密...
关键词:《妇女生活》 沈兹九 妇女回家 抗日救亡 
论“妇女回家”论争背景下新知识女性成长小说——以桂林版《文艺生活》月刊为例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63-67,共5页王丹 
1940年代初,有关王西彦小说《家鸽》的批评和反批评文章在《文艺生活》月刊上形成了交锋。文章以此为引子,讨论了在上述背景下《文艺生活》月刊刊发的以知识女性成长命题为关注点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社会、男权以及女性自身这三个角度探...
关键词:“妇女回家” 《文艺生活》 新知识女性 成长命题 《家鸽》 
妇女、家庭与民族国家——以“妇女回家”论争为中心的考察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83-87,共5页范红霞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妇女运动伴随民族救亡运动而兴起,由此决定了中国妇女解放一开始就与民族国家建构联系在一起。中国妇女解放融入民族国家建构中,依赖民族国家的建构而实现,是民族国家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妇女又是建构民族...
关键词:妇女 妇女回家 民族国家 妇女解放 
论先进性别文化在转型期社会中的境遇与出路——以“让妇女回家”为例
《邢台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22-23,共2页翟立丹 
以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建议"让妇女回家"引起的讨论为例,运用性别刻板印象理论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性别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并从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化、女性自身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建立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议。
关键词:性别刻板印象 传统性别文化 先进性别文化 
社会发展变迁中女性的职业角色分析
《人民论坛(中旬刊)》2012年第8期146-147,共2页张翠玲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人文课程开发与素质教育创新"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粤教高[2009]154号
"妇女回家"论争的实质,是对女性社会价值与职业角色界定的差异性认识。体质人类学及大量生物学研究表明,两性先天的差异主要是生理性体能差异,职业岗位上的差异是两性间体能差异而非能力水平差异;未来将迎来两性共同发展的必然与职业角...
关键词:妇女回家 职业角色 差异 平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