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作品数:2140被引量:520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付开镜张心科范子烨胡牧邓福舜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语文教学之友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桃花源记》里外的“慎独”文化
《语文教学之友》2020年第4期22-24,共3页邵国华 
桃源人,谨言慎行以求三朝无忧;太守,慎行以避欺世盗名;渔人,不谨言慎行,自取耻辱;刘子骥,轻信谣言,不慎独,终为此病终。故事中陶渊明写人,多只有地名、官职,却无真名;叙事,含蓄委婉,表济世救民之志。《桃花源记》外的陶渊明,身处乱世,...
关键词:桃花源记 陶渊明 慎独 
从“小口”入,探大境界——以《桃花源记》为例谈文言文的言语教学
《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第4期29-31,共3页王在恩 
以《桃花源记》为例,阐述了四种教学方法:词义辨析探秘、高频词语探究、虚实结合品悟、文言实词体察。通过教学实践,遵循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旨在纠正文言文言语教学中的缺失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文言文言语教学 辨析词义 高频词语 虚实相间 体察实词 
《桃花源记》中的美丽世界
《语文教学之友》2015年第3期24-24,共1页范丽杰 
《桃花源记》的艺术魅力今天仍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赏心悦目的景色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时发现的美景。在这...
关键词:《桃花源记》 夹岸 芳草鲜美 生活美 怡然自乐 人情美 环境美 阡陌交通 民风淳朴 黄发 
《社戏》与世外桃源
《语文教学之友》2014年第8期28-29,共2页郑秋艳 
几次读《社戏》,都觉得它太温情与美好了。它,真的属于《呐喊》?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出其文章写作及结集用意的一段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
关键词:《社戏》 《呐喊》 伙伴们 平桥村 《狂人日记》 怡然自乐 涉世不深 西方民主 《桃花源记》 不知道 
《桃花源记》中“外人”注释质疑
《语文教学之友》2012年第12期37-,共1页王海军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在历次改版中一直保留下来的文言名篇."外人"一词在这篇文章中共出现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1993年以来,人教版语文教材均在第一处"外人"下注释为:"[外人...
关键词:桃花源 
巧借“志”字做拓展——我的一节《桃花源记》练习课
《语文教学之友》2012年第4期28-,共1页李宗刚 
《桃花源记》讲授完毕的练习课上,有两个同学因一个习题争执起来,问题是这样的: 课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一个同学认为①句中的"志"是一个动词,"做标记"的意思;②句中的"志"是名词,意为"标记".另一个则认为两句中的"...
关键词:练习课 《桃花源记》 文昌中学 
从标点解“悉如外人”之疑
《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11期26-26,共1页彭明凯 
对于《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有过不少文章提出过质疑:既然文章中说桃花源中的人们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而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么他们的衣着怎么可能和桃花...
关键词:外人 《桃花源记》 标点 文章 
以文释文,比较中彰显主题——《桃花源记》与《天上的街市》之比较
《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10期30-31,共2页颜广侠 
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是人们雅俗共赏的佳作,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讲读课文之一。作为一篇文言文,本课的字词句的翻译不难,但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透析本文的主题,对当代中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因此。
关键词:天上的街市 《桃花源记》 讲读课 
解读“渔人”和“刘子骥”
《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4期20-20,共1页刘万想 翟霞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传统篇目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已经有一段历史了。对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许多人都有独到的见解。大体上讲,业界对文本的主题思想、创作年代、艺术特色等大的方面的认识已趋于统一。但是,人们对文本中一...
关键词:《五柳先生传》 《香菱学诗》 陶渊明 《陋室铭》 精神家园 林黛玉 解读 《桃花源记》 
真假结合 虚实相生——《桃花源记》教学随笔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6期24-25,共2页苏叶和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时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外,我觉得还应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真挚而强烈的思想情感,并对作者的思想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本文艺术上采用的是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的手...
关键词:《桃花源记》 虚实相生 教学随笔 真假 思想情感 学生体会 教学内容 文言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