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作品数:2387被引量:512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黄宝康刘悦来陈晓秀邓政阳徐华江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语文教学之友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把统编新教材“教对”“教好”——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被引量:2
《语文教学之友》2019年第5期25-28,共4页刘荣添 
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初中‘群文阅读’教学关键问题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MJYKT2016-113)阶段性成果之一
"教对"就是要准确把握统编新教材编写意图,研究和落实分布到各年段、各单元、各课文的教学要点"。教好"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增值"。
关键词:统编教材 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旧文教出新意——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本的认知引导
《语文教学之友》2018年第5期40-41,共2页马彦 
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持久性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文中所蕴含的美学真饰。带领学生逐步接近这一真谛,应当是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将1日文教出新意的重要方法,现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例,试从长文短教激趣...
关键词:文本认知 思维革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追寻心灵的声音——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
《语文教学之友》2017年第7期31-32,共2页苏叶和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从文本、教师及学生等方面探索能够使学生真切感受作 品情感和意蕴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文本内容 主体阅读 自由人性 美好心灵 
例谈教学鲁迅作品应注重的问题
《语文教学之友》2014年第3期10-11,共2页赵东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向来是比较多的。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6册教材正本共选鲁迅作品6篇,分别是:《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雪》,平均一册一篇,可以说是作家当中最多...
关键词:鲁迅作品 教学实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初中语文教材 《藤野先生》 语文学习 《孔乙己》 《社戏》 
授予学生“顿顿有鱼”的散文阅读技巧
《语文教学之友》2014年第3期13-13,共1页王健 刘晓敏 
教学不同体例的文学作品会产生不尽相同的阅读教学效果。教学散文体例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诗意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素养,更有利于陶冶与熏陶学生美好的灵魂与情操。因为散文是一种诉诸于视...
关键词:阅读技巧 散文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生 教学效果 阅读理解能力 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点反思
《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5期29-30,共2页张卫慧 
一把单纯的文字串成句句段段,连缀起来,成就了一幅幅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搭建好文字和生活的桥梁,才能带领学生徜徉于文字之间,感受那瑰丽而灵动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爱与哀愁、幸福与快乐……执教鲁迅的《从百草...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执教 反思 语文教学 文字 学生 感受 句段 
不出校园 写出美文
《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9期44-46,共3页张增光 
一顶蚊帐、几只蚊子、一堵凹凸土墙、一只癞蛤蟆给了沈复无限的童趣;几只斑蝥、几垄菜畦、一排石井栏、几株桑葚树构成了少年鲁迅快乐的百草园,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抱怨学生生活的圈子小,感慨学生不喜欢写作、搜肠...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美文 校园 学生生活 《童趣》 精神财富 癞蛤蟆 写作 
细读文本 冷看插图——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对课本插图的看法
《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9期17-18,共2页陈爱钰 
读图时代的来临,语文教科书在时代的潮流中悄然“应时而变”,其中的插图铺天盖地,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仅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30课的正文中插图就有40幅之多,几乎课课有插图,甚至一课多达两三幅,《丑小鸭》就有三幅之多。文中插图...
关键词:课本插图 人教版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本 细读 实景照片 语文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 
让学生远离语文教参
《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4期3-4,共2页傅春松 
一次,听一位教师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当讲到文章的主题时,学生一下子站起来说:“文章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生 教参 语文 教师讲授 封建教育 大自然 儿童 
虽已暮年 其心未已——试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引文及“先生”形象
《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11期25-26,共2页刘中良 李鲁锋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生和“先生”各读了一段书。对这些内容,许多分析文章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简单地认为只是一些繁难的语句,证明了先生的迂腐,私塾教育对学生的戕害。果真这么简单吗?作者说先生让他们读这些古文或古赋...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先生” 形象 引文 私塾教育 读书生活 封建教育 学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