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作品数:700被引量:329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国恩陈思广江倩丁富云范水平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曾树生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寒夜》中曾树生出走兰州的合理性分析
《今古文创》2024年第17期11-13,共3页雷洋 
《寒夜》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家庭矛盾展开,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的社会状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塑造了一位拥有较强独立意识、追求自由的新女性形象“曾树生”,通过仔细分析,曾树生离开家庭出走兰州这一...
关键词:《寒夜》 曾树生 出走 合理性 
论巴金《寒夜》中人物身上的漂泊感
《文学艺术周刊》2023年第24期15-17,共3页王建华 
著名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深入探讨了抗日战争动荡年代个人经历国乱家亡后深刻的漂泊感和错位感,小说以社会动荡和道德失衡为背景,探讨了面对传统价值观和现代愿望矛盾时人物的内心冲突。汪文宣和曾树生等主要人物体现了中国青年...
关键词:《寒夜》 汪文宣 论巴金 曾树生 漂泊感 理想幻灭 内心冲突 个人欲望 
《寒夜》中曾树生的人物形象
《美化生活》2023年第20期103-105,共3页齐凯琪 
颠覆与围困:《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分析
《内蒙古电大学刊》2022年第6期45-49,共5页高丽 
作为一部平民的史诗,《寒夜》的创作前眺“五四”新文化思潮,近承特殊时期下的社会时局,由此从中诞生了一位性格多维的新女性人物——曾树生。其言行无不是对人格独立、经济独立、个性解放的五四新思想的投影,以鲜明的主体性传达出一种...
关键词:新女性 《寒夜》 曾树生 颠覆 围困 
“生命、迷茫与重估”--尼采现代性批判视野中曾树生形象的三重意蕴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10期31-33,共3页刘家玉 
《寒夜》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的力作。其中,女主人公曾树生的形象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性批判内涵,值得深入挖掘。以尼采哲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联系尼采现代性批判思想与曾树生形象内涵的共通点,提炼出曾树生形象的“生命、...
关键词:《寒夜》 曾树生 尼采哲学 现代性 
寒夜里的挣扎——再评《寒夜》主人公曾树生
《文化月刊》2021年第4期206-207,共2页蒋枝秀 
曾树生是巴金长篇小说《寒夜》中的女主人公。作为五四时期新女性形象之一,笼罩在封建礼教阴霾下的曾树生向往自由的生活,渴望真正的尊重。她想挣脱社会、家庭等带给她的无尽折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碰撞使她的内心因陷入多重困境而矛盾...
关键词:《寒夜》 曾树生 挣扎 自由 
《寒夜》中曾树生的出走与“娜拉出走”之比较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0年第12期132-133,共2页程亚欧 
巴金笔下的曾树生和易卜生笔下的娜拉都是因为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出走的女性,两人的出走在原因上、心态上、结果上有许多异同点。树生的出走比娜拉的出走有着更丰富更深层的原因。娜拉的出走呼唤着启蒙精神,树生的出走彰显出生命期待...
关键词:树生出走 娜拉出走 异同点 生命期待 生命局限性 
浅析《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
《读与写(上旬)》2020年第10期227-227,229,共2页卢晓曼 
《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最终发表于1946年。代表其创作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充满悲剧的色彩小说。关于<>悲剧的内涵,前人以从社会,性格,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深有力的挖掘。有的研究者认为<>寒夜的是消耗性的悲剧...
关键词:巴金 形象 曾树生 汪文宣 勇敢 
悲剧命运的打开方式——《寒夜》《日出》主人公命运成因分析
《经济师》2020年第7期205-206,共2页陈艺文 王永宏 
《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情节是围绕女主人公曾树生展开的,她的人生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日出》的作者是曹禺,女主人公陈白露的一生发展脉络贯穿整个作品的始终。这两部作品虽然看似无共同之处,但是在作者笔下,她们的命运在不同的时...
关键词:《寒夜》 《日出》 曾树生 陈白露 自由 
浅析《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
《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年第6期0223-0223,0201,共2页李希芝 
《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最终发表于1946年。代表其创作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充满悲剧的色彩小说。关于<>悲剧的内涵,前人以从社会,性格,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深有力的挖掘。有的研究者认为<>寒夜的是消耗性的悲剧...
关键词:巴金 形象 曾树生 汪文宣 勇敢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